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出席北师大珠海校区”优师计划”专题研讨会
原文链接:https://news.bnu.edu.cn//zx/ttgz/408c72fcbf9448588c35adde1c86cdec.htm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2023年11月19日,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下,“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出席会议并讲话。(注:分管负责政策法规、发展规划、教育改革、民办教育、民族教育工作,即包括北师大珠海校区的审批和独立学院转设)。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副司长黄小华,广东省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孔军,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安徽师范大学校长李亚栋,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出席会议。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广东省、珠海市有关同志,优师计划相关省份教育厅负责同志,各部属师范院校、地方师范院校代表,52个国家级脱贫县代表,“优师计划”学生代表等共110余人参加研讨会,围绕“优师计划”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共商共议提高“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创新举措。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明主持。
孙尧指出,“优师计划”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举措,是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推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路径。2023年,“优师计划”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定向招生超过12000名,各相关省份教育主管部门和培养院校持续改革创新,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多方面推进培养工作,取得了诸多进展。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教师节前夕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重要回信精神,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孙尧强调,一要注重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围绕“四有”好老师培养目标,引导“优师计划”师范生深刻理解实现乡村振兴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强化他们服务欠发达地区教育的使命与担当。二要大力提升教书育人本领,要把握好师范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同时突出“优师计划”培养的特色和重点,帮助“优师计划”师范生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强化从教的适应性、胜任力。三要提前谋划履约任教工作,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履约任教的教育引导,地方要提前制订双选招聘计划,为毕业生履约任教和专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推动“优师计划”师范生“应履约、尽履约”。
程建平指出,北师大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与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学习,与党的二十大精神贯通起来领悟,深入思考、调研、推进“优师计划”培养工作。一是增强工作主动,持续扩大“优师计划”招生规模,招生人数从2021年13省份的401人,增加到2023年20省份的807人。二是立足百廿育人传统,不断完善“优师计划”培养工作。精心打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4门教师素养类“金课”;创新实践教育,建设“乡村振兴调研队”等田野课堂,引导“优师”学子厚植“扎根基层、躬耕教坛”的情怀。三是注重调查研究,前瞻谋划“优师计划”的就业保障和职后发展。今天借教博会平台,诚邀各师范院校、教育部门的负责同志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希望大家围绕“优师计划”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碰撞思想火花、研提创新举措、强化政策支持。
朱孔军介绍了广东省认真落实教育部有关工作部署,在充分借鉴国家公费师范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的实际,启动实施公费定向培养,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精准培养紧缺学科的专任教师。下一步,广东省将充分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好经验,结合本次专题研讨会的精神,进一步完善本省定向培养教师的制度体系,健全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开展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为欠发达地区精准培养更多高水平教师,推动建设广东省成为教育强省。
黄小华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了肯定,他强调,一是在培养方面,要好学校、高质量。“省来县去”的定向培养模式要求相关培养高校要高标准设计培养方案,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提前谋划,切实精心选择培养院校,稳定招生规模,确保培养质量。二是在招生就业方面,要热心来、下得去。履约任教率是检验“优师计划”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培养学校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涵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同时也要加强诚信教育,推动学生履约任教。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前谋划,并与学校积极主动对接,落实“十四五”期间“优师计划”毕业生覆盖省域内所有定向县的要求。三是发展方面,要远谋划、真支持。各地各校要通过有组织的培养,让履约任教的“优师计划”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获得自我认同与成就感,打造“优师计划”毕业生从教的典型、榜样,成就“优师计划”的金字招牌,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代表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省属师范大学代表安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代表河南省教育厅,国家级脱贫县教育主管部门代表木里藏族自治县教体科局,以及北师大“优师计划”师范生代表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明介绍了学校近几年在教师教育领域的改革与探索。一是系统构建“强师工程”,首设“志远计划”、实施“启航计划”、开展“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为中西部地区补充师资。二是构建学科生态矩阵,创新“四有”成长路径,打造教师素养类金课,建立“四有”好老师培养体系,让“四有”素养成为全体学子的鲜明烙印。三是深化“一体两翼”办学格局,探索“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首创覆盖城乡的“双实践”制度,强化人工智能教育,拓展“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四是强化教师教育主体角色,积极落实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实施“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完善校友奖励体系。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新兵介绍了学校扎实落实国家优师专项计划,积极探索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基础教育优秀师资的路径。他指出学校在主责主业中彰显担当作为,通过调整培养结构与规模,增加优师计划师范生招生人数,加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县域的中小学优秀师资的持续供给;在培养设计中突出四个强化,坚持定向培养思路,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着力培养具有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和热爱教育、热爱西部的基础教育优秀师资。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李亚栋介绍了学校针对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不足,从2022年起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三大行动计划,即“学科振兴”行动计划、“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学生护航”行动计划,以高水平师资支撑师范生培养,全面保障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安徽基础教育发展;通过打造金牌教练、金牌教案和金牌师范生的“三金”工程, 着力解决“双减”政策背景下基础教育优质资源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矛盾的难题,全面服务和引领安徽基础教育发展。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王占仁在发言中指出,学校发挥师范专业建设的传统优势,将“优师专项”计划培养放在具有深厚积淀、人才培养质量高的传统优势专业中,将其作为推动师范专业建设和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和突破口;坚持把“优师专项”师范生招生作为招生宣传重点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坚持德才并重,强化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注重以本为本,开足开好专业课程,加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师范生专业素质能力。
河南省教育厅总督学刘林亚汇报了河南省教师培养的总体情况及主要的做法。他指出,河南面对乡村振兴和教育强省的双重需求,将实施“优师计划”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心工程,将其纳入河南省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统筹实施,通过强化省级统筹,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培养质量等方式,精准有效施策,让“优师计划”师范生招的好、下得去、留得住、有发展。在“优师计划”的引领下,河南省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已实现学段学科全支持。
木里藏族自治县教体科局党组书记、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局长黄河作为832个脱贫县之一的代表介绍了木里藏族自治县教育的发展情况。作为“优师计划”覆盖的县域,他表示要做好这批“教育火种”的职后支持与保障工作。要做好岗位分配,匹配业务导师传帮带;要关心关爱毕业生,全力保障岗后待遇,解决好后顾之忧;联动省里、州里,一起开展好“优师计划”招生宣传、服务好“优师”学生城乡双实践,通过双选会和赴“优师”培养校引才调研,进一步提升人才匹配的精准性。
“优师计划”学生代表北京师范大学2021级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熊国锦讲述了一年多以来“优师计划”师范生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增长知识与本领,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传递教育强国精神力量的成长故事。他表示,将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继续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为学为师之路。
在分组研讨环节,与会代表就“优师计划”招生、就业、培养及职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对“优师计划”的进一步推进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在招生方面,建议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县域中学加强联动,多措并举,优化招生宣传,选拔出真正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实现学生志愿和职业规划的统一,从源头上保证优师计划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意愿。在就业方面,建议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和计划实施高校紧密沟通,搭建双选招聘平台。各高校做好学生的培养、就业能力提升和学生组织工作。各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就业宣讲,做好岗位和编制的落实,履约管理及入职引导等工作。政府有关部门要匹配“优师计划”师范生入职后在工作生活中必要的薪酬待遇、住房保障、医疗资源等政策。在职后培养方面,建议政府进一步统筹专项财政拨款,加大师范生培养经费的投入力度。
“优师计划”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精神的关键举措,作为师范院校我们要把强化师范特色、办好教师教育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和最重要使命,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为党和国家培育“大国良师”。